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
主办单位:内蒙古医科大学
国际刊号:2095-512X
国内刊号:15-1364/R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47792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躲在贫血背后的恶性肿瘤

 有一次门诊时,进来一对母女。老太太显得有些消瘦,精神不太好,脸色苍白。女儿将她安排在凳子上坐好后,对我说:“医生,我妈明明只是贫血,为什么血液科的医生让我转到您这里看?” 
中国论文网 http://www.xzbu.com/6/view-2761261.htm
  我边询问老太太的基本情况,边查看她的指甲、内嘴唇和眼睑,发现比正常人的颜色淡很多。她女儿在一旁说:“妈妈6年前就查出来有轻度贫血,当时医生说多吃些东西就行。但随后几年,每次的检查结果都显示她的贫血并没有改善。 ” 
  女儿顿了顿,接着说:“昨天,妈妈突然昏倒。我赶到时,发现她脸色苍白,一点血色都没有,幸好没过几分钟就苏醒了,是不是贫血加重了?” 
  我问老太太,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?她说:“我的胃不是很好,常恶心、呕吐,吃了胃药又不管用……”询问完后,我怀疑老太太不只是贫血那么简单,还可能患有肿瘤。我让她再去查一下血常规,第二天再做个胃镜。结果出来后,证实了我的怀疑,老太太得了胃癌,已经到了晚期。 
  贫血和肿瘤,常狼狈为奸 
  很多患者往往是因消瘦、乏力、面色苍白,怀疑贫血而就诊,仔细检查却发现体内多有肿瘤存在。贫血和肿瘤,有时会狼狈为奸,危害健康。类似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在老年人群中。因为老年人除了本身骨髓造血机能减退外,肿瘤对骨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按照肿瘤对骨髓造血机能影响力的大小依次排列如下: 
  (1)各种血液病,如再生障碍性贫血(再障)、白血病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。这些病往往引起造血机能发生改变,细胞生成不足或细胞破坏加速等。 
  (2)消化系统肿瘤,胃癌、肠癌、肝癌、食管癌、胰腺癌等,直接影响造血物质吸收,久而久之出现贫血。 
  (3)淋巴瘤,尤其是非何杰金氏病,大约有30%~40%的人骨髓受侵,出现贫血。 
  (4)肾脏肿瘤,直接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,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发生贫血。 
  (5)其它系统的肿瘤到晚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,或肿瘤增长过快与机体争夺营养,最终出现贫血。常见的如肺癌、喉癌、脑瘤、皮肤癌、宫颈癌等。 
  贫血是多种原因影响的结果,肿瘤晚期伴有贫血是最常见的症状,但并非所有贫血都肯定有肿瘤存在。那么,哪种情况下的贫血与肿瘤有关呢?通常有3种。 
  慢性贫血患者可无任何症状,也查不出任何原因,缓慢出现贫血体征,很可能背后隐藏肿瘤。 
  轻度贫血贫血程度较轻,症状不明显,持续时间较长,这是老年肿瘤的一大特征。 
  贫血同时伴有特有症状贫血与伴随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肿瘤存在,这对肿瘤的诊断有非常大的帮助。如:上腹不适、恶心、呕吐,多伴有胃癌;全身发黄、皮肤瘙痒,多伴有肝癌、胰腺癌;吞咽哽噎或饭后即吐,多为食管癌;大便带血、排便习惯改变,多伴有肠癌;尿中带血,多伴有肾癌、膀胱癌;排尿困难、尿频、尿急,多伴有前列腺癌;中、重度发烧多伴有血癌(白血病、再障等);皮肤破溃、经久不愈,可能有皮肤癌;不规则阴道出血,多伴有子宫癌、宫颈癌;乳头溢液,多伴有乳腺癌;长期慢性干咳、痰中带血,多伴有肺癌等。 
  控制肿瘤才能有效治疗贫血 
  肿瘤引起的贫血,首先必须控制肿瘤,无论手术、放疗、化疗或其它生物治疗,只要肿瘤不再恶化,随着病情的控制,贫血会自然好转。而非肿瘤引起的贫血,就必须针对病因治疗。比如,是血液病就要应用促进骨髓造血的药物(促红素、特尔津等);外伤出血应尽快输新鲜血液;慢性溃疡则应尽快治疗溃疡病。 
  当然,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贫血,除对因治疗外,如果贫血已达中等程度,并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、体征,必须先纠正贫血。否则,会影响治疗的效果。 
  输血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,但维持时间不长。 
  加强营养 食物品种要齐全,千万不能偏食,多吃大枣、阿胶等,必要时静脉补液。 
  补充造血物质 如口服叶酸、维生素B12、鲨肝醇、益血生、血宝等。 
  药物 如果营养物质已补足,或明确贫血是骨髓抑制引起,则应用刺激骨髓造血的药物(如粒细胞生长因子、促红细胞生成素等)。 
  文/赵成会 张学惠 
  摘自《家庭医药》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